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德育天地 > 心理健康

【百家论坛】施一公: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

时间:2015-09-08 14:55:12  发布人:  点击:5848次

 

作者简介:施一公,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揭示剪接体的高分辨率结构及其工作机理,为揭示与剪接体相关遗传病致病机理提供重要的结构基础,该研究成果已于8月2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

“无论什么学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

说这话是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拥有的可是高智商,可是他却说“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

他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可是他博士毕业了,还不确定自己能干啥;

他获得了诺奖级的研究成果,却说自己求学时其实是自卑的!

他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揭示剪接体的高分辨率结构及其工作机理,该研究成果已于8月2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

施一公对求学、对科研、对人生有怎样独到的见解?他又有哪些有趣的成长故事呢?

8月28日,施一公为清华大学2015级研究生新生做了一场以“少年壮志不言愁”为主题的演讲,答案都在这次演讲中呢!

◆我迷茫的求学之路

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

让未来世界的需求帮助自己选专业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

不管国内就业情况怎么样,其他学科情况怎么样,但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我觉得在你选择专业的时候,凭兴趣挺好,没有兴趣的时候可以培养兴趣。有时我在想,人是善变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变,为什么专业是不能变的?

一项业余爱好可能你很喜欢,但天天做可能会使你厌烦。我认为做一件事,完全凭兴趣的话,对我而言不靠谱。大学期间我对生物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学不好。我的遗传学实验、遗传课、细胞学实验、细胞课在班上都是中下。

到了博士五年级,才感觉原来我也可以在学术界“混”个工作

本科讲完,我来讲一讲海外读博。我在清华提前一年毕业,那是在89年。当时我对学术没有兴趣,而对从政感兴趣。我当时想去从政。而从政又没有门儿,觉得要先去经商。所以当时和清华大学科技批发总公司签订了一个代表公司去香港经商的机会,结果就业合同因故被撕毁。

纠结之后,我决定考托福GRE出国。在年轻的趾高气扬的施一公心里,出国不是一条路。最终我决定出国读生物学博士。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期间很辛苦,尤其前两年心情很不稳定。由于我数理思维太严谨,常常绕不过这个圈,总觉得学生物怎么这么难。

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出了一点感觉,发现我也能做一点东西;到了博士四年级信心大增,因为结果出来了;到了毕业那年,博士五年级,我感到,原来我也可以在学术界“混”个工作。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是天生就有

博士读完之后,我不清楚我能干啥、也不清楚我会干啥,在最挣扎的时候曾想过转系:就是一种在矛盾中在往前走。在1995年4月12日博士学位答辩以后,我还是不清楚自己会做什么。在博士毕业之后我还设立了自己的公司,和两个哥们一起做中美间贸易交流,这个经历也很有意思。

1995年11月我下定决心还是走学术这条路,从那以后,所有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我是在博士毕业半年之后才开始培养兴趣,现在我的兴趣极其浓厚,到现在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觉得乐在其中。我觉得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是说你天生就有。

我认可一点:不要给自己理由——当你觉得兴趣不足、没有坚定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阴影、面对痛苦往前走的时候,不论家庭、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什么状况,你应该全力以赴,应该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理由。因为你一旦掉队了以后,你的心态会改变,很难把心态纠正过来。

◆认识自己很重要

我是自卑与好胜的综合体

同学可能认为老师很自信,我想告诉大家,我求学时的自卑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我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我一直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同时,我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在座的同学可能很多和我一样,如果不好胜、不自强也很难走到今天,但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高中以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我是笨鸟先飞。

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

我们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我一个,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就是自卑和自信、好胜伴随在一起。我上初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鼓励我报1500米。当时我写了入团申请书,老师说,表现的时候到了。运动会前四天报名,报名的当天晚上一激动大腿抽筋了,腿都动不了,比赛的那天才恢复正常。发令枪一响我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

我在全校、在我们班的鼓励声中跑过了终点。初三的施一公什么都不爱就爱面子,当时在青春期发育、最爱面子的时候在同学面前丢脸了,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但我那时候很争强好胜。运动会第二天我就开始练跑步。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其实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胜。

◆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我先说什么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你的IQ。无论什么学科,我认为最不重要的是IQ。

第一、时间的付出

不要以为你可以耍小聪明,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宴,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这一定是瞎掰。当然现在一般这样说是为了谦虚,但这种谦虚会误了很多学生。我不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没有极大的付出。清华84-86年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国已是赫赫有名的终身讲席教授。

他在美国开组会时教导学生: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最大的诀窍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我知道你们不能像我一样刻苦,但我要求你们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一周工作50小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满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实验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离开实验室。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有成功。

第二、方法论的改变

我的博士后导师是一个独树一帜的科学家,他只比我大一岁半,很年轻。从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实验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学》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顶一的高手。

我进入他的实验室之后,满怀希望要向他学习,希望跟他学方法论、学习思维方式、学习批判性思维。但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我非常纠结,让我这才意识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方法论应如何养成。

我希望大家能够问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你需要挑战过去,要有批判性思维。我在博士后的两年里收获巨大,我学到了如何在实验室里真正地攻坚克难。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维

除了方法论的改变,还包括挑战学术权威。我的博士生导师在33岁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在开车时想象出Zinc Finger的结构,这是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大凭大脑想象出来的结构。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满思考,那时,我在上博士三年级的,我很怕他。他有一米九三,一百公斤,力大无穷。又一次我们超速离心机的盖子拧不开,他去直接把转轴给拧断了。他经常说,“怀疑是科学发现的推动力。”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时刻记住,你认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时还要记住,不可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