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德育天地 > 学生风采

【母校印象】当我曾经拥有 当我仍将怀念

时间:2015-05-29 21:58:58  发布人:  点击:7258次

 当我曾经拥有 当我仍将怀念

彭石梦(2010届毕业生)

    

   

    20077月的那个上午,至今能让我记忆犹新的原因,除了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夏天里少有的净朗明媚,还有在无法抗辩的事实下,明知无望的希冀中,冷静地不甘心。

那是录取报道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迈进解放路343号的大门。那个曾经无数次路过而且更变了的名头的地方,终究没有料到,有一天,那里会是我的母校。中考的莫名失利让我以高出二中录取线七十多分的成绩来到了这里,如果那三年里,我将一开始的抱怨甚至是愤懑安插在每一处生活在二中的缝隙中,必将自毁于其中。庆幸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了那么多可爱的人,那么自由的空间,那么广阔的平台。

人们知道的是,后来我以全国综合排名第24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拿过教育部的科研项目,去过云南卫视,给央视打过工……但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事情的偶然性,几乎为零。这一切,要从我的高中说起。

说到高考,人们总去批判衡水中学,但人们也总去看分数,毕竟六月的那场考试还在那。“素质”这种东西是不好评判的,因为它难以有一种达成公允的量化标准,但在我刚入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方嘉沫老师在第一次全体讲话的时候就跟我们说——“会做人的人,其他方面一定不会差。”事实证明,这句来自工作岗位30年的总结,是多少实例的写照。

就这样,我来到二中的第一课,无关于成绩,无关于守则,无关于要求,而是一个关于未来,关于社会的契约精神。教育的主旨没有像以往一样指向一个限定的标准,指向集中于某个个人的意志,而是像面对一个孩童,俯下身来,让你去明白,让你在时间中去检验——你可以通过谦逊和勤勉的方式去获得更多的机遇,你可以通过宽容和平等去获得别人的尊敬,你可以通过比成绩更重要的方式去实现你的价值。你终会明白,“做人”,是一件见微知著的事情。做的好,你的成绩未必会差;做得好,你的机会未必会少。

在二中的时候,我还担任当时的学生会主席。那时,我们的团队一共有9个人,在我们之前虽然也有学生会,但基本流于形式。我们这个团队成立之后提出了许多新的想法,进行了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真正建立起了一个独立而且有序的学生组织,并且成功组织了很多活动。比如灯谜文化活动,义工志愿服务,春季踏青徒步,义务植树活动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非常高的威信。海艳老师说,这是“第一届真正的学生会”。虽然成绩很多,但现在想想,当时很多事情的想法和做法都很幼稚,然而当时的负责老师们,董海艳老师,王鹏老师,赵福有老师等,都非常尊重和支持我们的想法,而且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那些日子里,我们锻炼了多重视角的思维方式,培养了独立果断的执行能力,认清了“不视自己为特权,不因平等不敢为”的处事原则,而且直至今日,我们之间甚至与同届和前后届的同学们还保持着非常深厚的友谊。我感激于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感激他们让我把错误都留在了这里。

在我读高二的时候,刚好“午荷文学社”成立,在老师的推荐下成为了这个组织的“元老”。我记得我们做的第一个活动是诗会,慢慢地出了创刊号……从那时,我就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哦,我身边的才子和才女有这么多!哦,二中的学生就差到哪里去吗?

就这样,语文组那么多老师,手把手地带你一点点地往前走,让你看到了来自更遥远的光亮,让你去思考你的梦想,让你去认识你自己,让你去迈出每一个坚实的脚步。

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捆绑于一纸试题的12年隐忍,不是用标配最高限额750的数字去衡量的人生潜力。它应当是一种社会化的工具和财富,它能让你用充满光明的色彩,并赋予青春的名义去追求幸福,追求理想,获得尊重,获得自由。它应该让人养成独立的人格,懂得去认识和寻找美的存在,用最淳朴的方式去触摸生命的力量。以此,我想我是值得为二中骄傲的。

因此,当我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参加的第一个聚会——小学同学聚会,那个在小学时代就被称为“重点班”的人精堆的聚会上,那3个免试保送清华、2个免试保送北大、考入港科大港中文哈工大首经贸等名校一抓一大把的学霸聚会上,那些24、育明的校友聚会上,当他们象征性地问一句“你考在哪儿”的时候,我才体会到,我那句轻描淡写的“我考在中国的传媒黄埔”是多么有分量。那一刻我才真的明白,什么叫“昨天你以二中为荣,明天二中以你为荣”。

当时的二中,还是几栋水泥地混着掉漆地板的老楼,还有着叫做“二楼半”的语文组,还有着能在政教处门口的小黑板上写宋体字的“小罗”,还有着号称“老鳖湾半年游”的驻外史,还有着一下雨就穿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石板台阶,还有着隔三差五就要被检查的板报展廊,还有着提醒着春天的七里香和每到运动会就熟了的山楂树……如今,物已不再,人亦已非。就在那样一个与现在的校园毫不相同的历史废墟中,我却开启了人生的崭新一页。

然而,无论以上的种种在岁月的更迭中如何变迁,我知道老师们的话语依然温润,走廊里的铃声依然清晰,操场上的国旗依然闪亮。那些流传在这所学校的灵魂没有更迭,那些让人感到幸福和怀念的精神始终如一,那飘荡在校园上空满是年轻的活力永恒。

而我最愿意看到的是,每每学校里玉兰花开的时候,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同学们,跟当年的我,笑的同样幸福。

这里我曾拥有,这里我仍将怀念。

祝愿我的母校永好,祝愿我的老师永好,祝愿我的师弟师妹们,前程似锦。

 

作者简介:彭石梦,大连市第二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先后供职于云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和大连广播电视台。独立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国家重点级科研项目一项,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北京市高校“优秀毕业生”,曾获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发的“中央三台”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