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
在学校这个范围内,一个教师称另一位教师为“师傅”,应该是被认为同学科的资深教师和刚参加工作新教师之间那种老教师带徒弟的情况。“师傅”对新教师起到引路,传授本学科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作用。但是,在二中这个校园里,教数学的我总是毕恭毕敬的尊称教政治的胡世民老师为“师傅”。有人很奇怪,问我其中的原因,我总是一笑了之,其中的秘密自己知道就行了。现在学校大张旗鼓的在宣传我师傅,学习我师傅,作为他的忠实弟子,更有责任把自己心中的师傅,对师傅的敬仰,崇拜一吐为快。
想拜胡老师为“师傅”起源于与他共事的三年,我是班主任,他教我班的政治,坐班听课的习惯让我一改对原本枯燥无味政治学科的刮目相看,更折服于“师傅”知识的博大精深,讲课艺术的出神入化……于是有时间的时候就找机会去政治组,想看一看课下的“师傅”是如何工作的: 胡老师的桌子上 摆满了各种打开的书,有教材,教参,和与课程有关的各类书籍,“师傅”一会儿看这本,一会儿又拿起另一本,有时抄写,有时勾画重点,也许是关键,精彩的内容,“师傅”就用手指点着一字一字的研读,有时还要反复多次……“师傅”是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但是他的每一本教科书,参考书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各色批注,当写不下时,又加上了好多写满注释的便签,本来规则的一本书,被他翻毛边了,变厚了。(如果哪天真的成为名师,他的书就会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也许应该现在收藏一本,将来就值钱了----这是笑话,曾经向师傅要过,想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自己借鉴一下,能否有所启发。但师傅拒绝了,他的每一本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心血的结晶,都是他积累的财富,我们无论是好奇,还是要以他为样本,也都首先要尊重他的劳动,只要把他的精神时时灌注于自己的教学的言行之中也就可以了。
“师傅”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有口皆碑的根源在于他有许多过人之处。作为教师首先要业精,对自己所教学科了如指掌,游刃有余。但能做到师傅这样的微乎其微,除了人自身的自满,惰性之外,在我自己有更深一层的遗憾:师傅是把教学当作他的事业,而我则总是在受到某些“刺激”的时候用处理事业的方式对待教学,这也就是我只能学习师傅,崇拜师傅,而永远也达不到师傅那种境界的根本原因。在我自己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又了解自身的劣势,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在自己懈怠,偷懒的时候,就应该时时用师傅来鞭策自己,让自己勤勉一点,别被师傅拉得太远,更别给自己的尊师丢脸。除了自己涉猎广泛,游刃有余之外,胡老师对同事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无论是知识的深入浅出,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他对同志都毫无保留的倾心相告,是教师们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在震惊于胡老师勤勉,博学之余,自己也有了一个向上的目标,向胡老师那样做一个真正研究教学的教师,无论自己交过多少学生,从教多少年,都不能有所懈怠,一定要向胡老师那样随时充电,只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了满了,才能丰富学生的学识,至少让自己在教学中不处于被动的境地……想作胡老师那样的人,以他为自己知识与德行的榜样,想法一旦产生,就纠缠胡老师收我为徒弟……也许是心诚,也许是胡老师被纠缠的无奈,破例受了我这个“外科”弟子。在师傅收下我的那一刻,我在内心默默地鞭策自己:要学师傅勤勉不断的求学,这是教师生存之本;要学 师傅严谨得法的治学,让学生折服于自己的学识与威严,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基础;。要学师傅热诚待人,言传身教,这是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向上的前提。只有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所心得、有所奉献,在和谐共荣的大氛围下,学校才能向上,向上,再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