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胡世民有感

时间:2014-12-31 11:36:7  发布人:  点击:2991次

 

学习胡世民有感
 

李桂梅

其实,认识胡世民早在来二中前,那是200011月份,他上的一次大连市公开课《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让我记忆犹新,他那精辟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渊博的知识,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深深地震撼了我,而教研员的介绍更是让我对他充满敬佩。教研员当时举着他的书说:“看他备课的书都写满了各种颜色的字,人们都称他为“博士”,可要知道这名称都是功夫二字换来的,“天道酬勤”,谁都不是天才,只有下苦功夫,才能赢得课堂,赢得学生的心,赢得家长社会认可。如今,近十年的时间已过,教研员的话还犹在耳畔回荡,也曾激励自己很长一段时间要象胡世民那样广泛汲取知识,博采众长,备好课上好课,成为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所以,胡世民的名字早已留住在我的脑海中,可真正接触、了解,被他的精神感化还是从来到二中后。

来到二中,同在一个备课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我才真正感知到他的敬业精神,他的伟大,我与他真是差距甚大。

首先,在教学的预设上我感慨万千,刚来新备课组第一天,我就被他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手舞足蹈、嘴里喋喋不休、语言或铿锵有力,或如绵绵细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地备课状态所震惊:呵,我头一次看到这样的备课!我纳闷。在同事的介绍下,我才知道,胡老师每一节课上课要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要背下来,我折服。我曾自以为自己对教材掌握得也很透彻,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也很强,所以,凭多年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能力、课堂能力是不需花气力在课堂上的,可看了胡老师的备课我自惭形秽,我没有象他那样广泛详细地占有大量材料,不仅研究单元、课、框、目的内在联系,每一框、每一目在正本书中的地位,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四五本教辅材料,而且还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去推敲重、难点及教学方法,从不满足、不断创新。而我最多只能做上两本练习册,也没有象他那样去把每一目甚至里面的每一个小问题在本书中的地位都研究透,还不愿更新知识、案例,总愿意把以前得心应手的事例拿来例举,岂不知,岁月在变,学生在变,我的教学思路、语言教学方法、心态都得变。所以,通过学习胡老师,我才幡然醒悟,为什么以前我这么上课学生都爱听,学生那么爱戴我,而现在学生对我和我的课却不那么热衷?常常还以为这是自己变老的原因,归咎为学生爱美爱年轻老师的心理所致。其实通过对比,我才发现,胡老师之所以可以成为课堂上的常青树,是与他课外下地功夫分不开的,试想,如果没有他课前认真、细致地备课,哪能有课堂上的挥洒自如、妙语连珠、灵光闪现、亮点频出;没有课前他那对教材、对学生、对教辅的研究,哪有学生们课堂上那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踊跃地投入?更不能出现师生间那精彩地互动和智慧火花的碰撞?所以自己内心告诫自己:主观不努力,别客观找原因。还应让自己“秀”起来,有内秀才是学生喜爱你地根本。所以以后我会象胡老师那样,给自己多充电,多在备课上下功夫,力争成为一个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挥洒自如的“百科小书”。

   其次,他那对工作废寝忘食地精神感染了我。

曾自以为自己是一个上进心、自信心很强的人,在学校里每天也很忙碌,有时多个班的教学、批改、备课、上课、辅导,每天马不停蹄,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自己有分身术,所以有时很劳累,备课就不够充分,自己曾宽慰自己:实在是没有时间,我已经很尽力了。可看到胡老师那早来晚走的身影,那为了挤时间,连中午吃饭时也是不能早到,那要排队,找规律,何时人少去了就能打上饭,他都要算计好了,以便于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备课中。我感悟到: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如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所以我以后要更加敬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成为“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式的好老师。

    其实,学习胡老师,最主要的是学习他那种爱教育、爱学生的精神。他总用“每一堂课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唯一的”这句话来鞭策自己,我也为这句话而深深自责:我做到了吗?我为学生的唯一的课负责了吗?回答是否定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对教育对学生我还是付出的爱不够。爱是双向的,没有你全身心地投入你的爱,又怎能奢望学生对你付出爱呢?所以我告诉自己:爱教育、爱你的学生吧!这会让你的生活别样精彩!我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胡老师的距离差得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