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晶
胡老师被学生称为“百科全书”,被同事视为学习的榜样,已成为我校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其实,对胡老师真可以说是“久仰大名”。在我刚毕业来到学校的时候,就有同事对我说,你备课上课之余,要去听听胡老师的课,那课讲得,没得说,学生满意率达100%。
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学习,几次名师示范课也只有一次听过,一直觉得很遗憾。但幸运地是,上学期胡老师担任我班的政治课任,我也就有机会听课学习了。
最初对胡老师教学风格的了解就是每次他都提前到教室,把要讲得知识点或者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时我就站在讲桌边看胡老师的教案和教材。记得我第一次看得时候,禁不住感慨“比我这个新手上路的年轻教师写得还要详细”。胡老师却谦虚地说自己年纪大了记不住就写了下来,但整节课我都没有看见他翻看过教案。这让我觉得有点惭愧,因为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次都是把要讲得内容提前背下来,但半年多过去之后,就开始偷懒了。
对胡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我是佩服地五体投地,而胡老师的《我是如何备课的》更让我对他的备课方法得以全面学习。胡老师把他的备课总结为“课前研读教材上下一番笨功夫;教学设计和教案上下一番苦功夫;教学预演上下一番精细功夫;课前课后在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上下一番大功夫。”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站过讲台的人都知道想要上好一节课容易,而要上好每节课却不容易;能这样准备一节课容易,但要节节如此,那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恒心呀?但,胡老师做到了,而且将这种精神进行到底。
读了这篇文章,对照自己平时备课的情况,我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更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目标。
首先,在对教材的研读方面。不能只就每一课的内容来备课,要把每一课放在单元中、教材中进行整体思考,还要多对照《课程标准》,把高考考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到每一节课中。让学生上完每节课都能有收获,用这种成就感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设计和教案书写方面。每一个老师都会根据要求把重点讲给学生,但学生掌握情况却不相同。究其原因,应该是每个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同。一节好的教学设计,思路连贯、语言精彩、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重点。所以在备课过程中,除了了解教材外,还要用心设计教学思路,包括每个问题的过渡语,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巩固知识点的问题。做完教学设计后,还要先将这些设计在脑海中进行必要的预演,把写在教案中的思路变成脑海中的活思路,并进行修改完善。
最后,在研究学生方面。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差异的群体,面对着知识储备不同、知识兴奋点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的学生,我们尽量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或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此外还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知识、爱好,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你教的知识产生兴趣,毕竟学生对学科的爱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的喜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习是一场革命,更是一场革新。要将胡老师的精神和备课方法写进自己的生命,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为了自己能成长为新型合格的教师,我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当备好每一节当过好精彩每一天。一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静下心来备课。备好每一课,上好每一课。用满腔热忱和激情将缺憾的艺术演绎地更加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