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用整个生命去备课之真谛。胡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工作在我们身边的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在二中工作的十余年里,胡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身边榜样之一。记得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里,就有幸和胡老师搭档,虽然我是班主任,但我敢说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心中最敬爱的一定是政治老师。在胡老师的教导下,那一年我们班以“牛羊鹿(牛志强、季新阳、鹿斌)”三个政治高材生为首的学生们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也前所未有的高涨。
其实该向胡老师学习的有太多太多,但就是胡老师对于备课环节的处理就足以让我“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在胡老师的熏陶感染下,我个人对于备课的理解尤重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备好教材,二是备好学生。
所谓“备好教材”,就是钻研教材: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科学方法钻研教材,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日积月累,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同时力争练就敏锐的发现能力、深刻的辨析能力,因之具备在教学中持续研究的原动力。所谓“备好学生”,就是体察学生:用符合语文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具有循循善诱的胸怀,尤其力争具有循循善诱的能力;使学生在形成学科能力的同时,形成科学的、理性的、现代的思维方式,因之具备持续学习的原动力。
两件事,简单得很,也基础得很。一个钻研教材,一个体察学生。有了这两个基础,就有了教学的主动权,就可能拥有适合学生的生动高效的课堂。两件事又很不容易,需要终生对教学事业的孜孜以求。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若叩响“备好”的两扇大门,似乎也就站在了地狱的门口。什么事要做到“好”本就不易,更何况语文?要“备好教材”吗?语文学科并没有现成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要“备好学生”吗?语文是母语,学生对母语的吸纳与释放呈现着异常复杂的状况。尤其目前做理科班的语文老师面对理科高材生对于语文不学也考得不错的观念时尤有复杂难言的感受。语文教学,似乎谁都懂得,谁都可以说上两句;可谁又真正说得清?要做好语文教学中备好教材和备好学生这两件根本性的大事,真是谈何容易?
但不管怎样,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又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一名教师终生追求。如若有朝一日,我能真正做好语文教学的这两件大事,就可以说是进入了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如此而言,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会更加以胡老师为榜样,精心细心的有效备课,领会胡老师教学智慧的魅力,学习胡老师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夫子自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从学习胡老师的备课智慧开始,寻觅“有效备课”的路径,争取创造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