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欣
教师论坛上,胡世民老师一番充满激情的演说,至今历历在目,他的《我是如何备课的》一文,可以说是振聋发聩,醍醐灌顶,让我自愧弗如。如今再读,仍是受益颇多。
胡老师在文中总结了他备课的过程,是课前研读教材、精心构思教学设计、认真写教案,还有积极地备学生及进行教学预演,课后要反思,而在反思中他重点强调的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这些看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的教学常规性原则,坚持一月半月可以,然而十几年如一日地做下来就如攀越蜀道,难于上青天了。当然,坚持是一方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时刻注意教育的细节,不仅要教,还要教得好、教得新、教得美。说起已从教八年的我,在备课方面虽也自认为是够认真谨慎,却在八年中不曾日日如此兢兢业业,不曾年年如此锲而不舍。所以我要更多的向胡老师学习。
学习他的认真主动和持之以恒。文中他具体地提到了在课前研习教材的五步:了解知识框架、契合考纲、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先做练习,然而在这些叙述中,总是会有“认真”“反复”“仔细”“亲自动笔”这样的修饰词语,足见得胡老师日常备课中的执著与认真程度。虽然他提到的五步我也会在备课中无一例外的去做,但是效果却是会打折扣的,比如阅读教材后自己提炼的观点少,参考教辅的多;做练习时,有时只是做给学生订的一些练习,而除这之外做得就很少了,而且不够主动;在列举教学事例时,占有的实例不够多,不够新。可以说,同样是在备课,我的备课就是在观念上缺少主动,在心态上不够认真,在行动上缺少坚持。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一定要克服,力求提高。
学习他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备课理念。无论是“精心构思教学设计”、 “认真书写教案”,还是课前课后在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上下一番功夫,胡老师的最终目的只是一个教会每一个学生,让他的课适应他所教的学生。这时,我忽然想到一句话“课是为学生上的,是为学生解决问题的。”以此作为备课的基点,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的课才能是受学生欢迎的课,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有时,我在备课时却是单一的去想,我如何去讲这篇文章,主体落在自己的身上,讲的知识并不一定是学生想听的,如此的一厢情愿如何能让学生喜欢呢!如果像胡老师一样换个角度,先想面对这样的文本,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兴奋点会在哪里、原有知识是什么等,再想自己如何指导学生,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样的课才有可能成为“为学生上的”。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先备学生,并多了解学生。
学习他的教学预演,挖掘教学细节。一般演员在正式演出之前有个采排,有时也叫预演,目的是为了在正式演出时不出差错,而使正式表演时更完美。有的人也说过教师有时就是一名演员,要把异时代、异地域、异角色、异生活经历经验等文本用自己的理解把它们教授给学生,以自己的情感、语言等表演来感染学生,以达到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教学目的。而我以为胡老师提出的预演和演员的采排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演员的采排是同于实际的演出的,该唱的唱出来,能跳的跳出来,而教师的预演仅仅是心里的,通过想像来完成的,正如他在文中所写“我在认真写完教案后,总是努力挤出一定的时间在头脑中认认真真地进行课前预演”“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常反复得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力争使之更加精准易懂并富有感染力”,这是我最敬佩胡老师的地方,因为他对教育细节——教学语言的挖掘与重视,让他在教育这块阵地上始终是被追逐的王者。
而在教学语言这一方面上,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真是无地自容,与胡老师比起来我的语言贫乏、干瘪无味,有时还苦于找不到恰当的言辞把意思充分表达出来,这种貌似语言的问题,在我了解了胡老师之后,我就明白了其实质,即学识与文化的欠缺,当然还有课前我不曾做的预演。胡老师阅读量之大,涉猎范围之广,我是难以企及的,但这不应是我不进步的借口,反而应是我前进的动力,要多看多学多思,不能满足于以前的那一桶水,而是要把这一桶水汇聚到海洋当中去,还要学会把头脑中已有的可用的知识适时恰当地迁移到教学中来,练习并学会课前预演,把课上要说的话揣摩好,什么环节说什么话记背下来,使之成为教学习惯。
《学记》上曾有论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胡老师正是凭自己多于教材数倍的知识,并对知识理解透彻,对教学对象、教学规律了然于胸的内涵,鞭辟入里的语言,使他个人和他的教学充满了巨大魅力,而我也因此深受启发与熏陶,教学之路漫漫,我将以胡老师作为我的榜样,在教育教学之路上不断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