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境界的差异

时间:2014-12-31 11:29:26  发布人:  点击:3033次

 

境界的差异
 

 

张莉

从教十七载,自认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虽称不上出类拔萃,也算中规中矩。期末论坛上同龄人胡世民老师的一番话,仿佛是当头棒喝,让我从自我满足的云端掉了下来。

老师为鉴,反躬自省,有这些不同:

1、教授新课时对教参、练习册、辅导材料研究尚可,但很少考虑课程标准及大纲的相关要求,总以为那是高三复习时才需下气力的东西。语文考纲年年又只是微调,时间久了,有了千年不变的错觉,很少钻研。理论高度上有欠缺,具体到教学上,缺少了高屋建瓴的全局意识。

2、教案的书写基本及时,写的和讲的能对上,因为我觉得写过一遍基本上就可以不看教案上课,这是底线。复习课或是试卷讲解的教案有时应付,尤其是辅导材料上分析详备的部分,习惯了照本宣科,缺少重新提炼、去粗取精的环节。

3、课堂上,讲懂知识的目的明确,对学生的反馈重视的不够,主要是因为课前背学生的工作不到位。高三时基本能做到针对作业和试卷中的问题下功夫,高一高二的时候相对差些。

4、批改作业的量比较大,也很及时,但主要是“批错”, “改正”的力度不够。而且很容易以“没时间”来原谅自己。

5、课后学生的反馈收集的少。只有拥有一颗谦卑的心,学生才会真正掏心窝子,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有真正意义的促进提高。

6、理性有余,激情不足。年轻时也有过很多次课堂上“指点江山”式的热情洋溢,如今人到中年,将近不惑,理所当然四平八稳。对新知缺乏主动性,对学生的种种表现格外宽容,较真的时候少了,“差不多就行”的念头多了。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归根结蒂,是思想境界的差异。

在我的心里,虽然“当个好老师”是当初的理想,但时至今日,我也只是将其当成了一份职业。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奋进的动力不足,工作很容易进入倦怠期,具备了一些所谓的“16现象”影子。

老师看来,教育教学是一种追求,一份事业,一种人生乐趣。心念之、行践之,故能不以为苦,反以为甜。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名言,也被一届届学生的优异成绩验证。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境界有多高,成就就有多辉煌。

 

这就是我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