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维
人云:“信一人言,丧其真也。”对待任何事情我们都不应偏听偏信,而应该全面考察衡量。在二中,我已经工作了七个年头,我所听到的关于胡老师的一切,都是褒扬赞美之语,他虽不是躬耕于教育花圃中的老者,但我却愿意用“德高望重”来形容他。他的人格,他的学识,他的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令我这样的晚辈肃然起敬,这就是征服的力量吧。就这样,我带着一种强烈的敬重仰望之心去读胡老师的文章,突然发现,一个人如果站得直行得正,那么他所写出的文字也似乎都长了钢筋铁骨,格外有力。
我始终以为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一个人双手摸着良心去工作,要于人于己都能问心无愧。“上课若是一朝分娩,备课就是十月怀胎。”可见备课凝聚了师者太多的艰辛。没有哪一位母亲敢说自己一定能够孕育出爱因斯坦一样的人物,也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够确信自己的课就是完美至极,毫无瑕疵。但我们可以像母亲孕育新生命一样,把握那厚重而真实的过程,都说课堂是缺憾的艺术,这说的是结果,我们可以让备课的过程完美!备课是因,老师所教授出的学生成绩就是果,仔细思量这因果的奥妙:努力备课并不一定成功(也许学生不努力),但不努力备课却要注定失败。
按照二元论观点,可以把世人简单的划分为两类:一为大智若愚,二为大愚若智。一个人就如同一条小河一样,深与浅并不紧要,就怕河水浑浊不清。一个人不辨是非却又自以为是,这是一种大不幸。备课真的需要教师在心中用自己的智慧去预设假想出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境,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实际的授课中应对自如而不至于无所措手足。太多的时候,教学应该是先有预设方能生成,对此我也笃信不疑。
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每个专业老师都是风格迥异:有声如洪钟似五四青年立于时代潮头慷慨激昂者,有娓娓道来似唠家常一般亲切朴素如亲人对语者,但不论怎样,他们绝不会信马由缰毫无章法。一堂课下来,老师们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串宝贵的珍珠,备课就是为了让老师自己思想的珍珠不断线,学生们得到的应该是完整的一件珍宝而不是散落一地的珠子。我们怎样对待学生,学生就会怎样对待我们,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明白反倒成为了老师的尴尬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做个大智若愚之人总比大愚若智之徒好吧。
说实话,身为班主任,每天杂务缠身,有时真会感觉身心疲惫,经历过的就是财富,一路走来发现,要让自己在平凡有时近乎麻木机械的状态中保有一份积极愉悦的心绪,要让自己的工作更轻松,就只有备好课。不如此就始终会有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一团巨大的惶恐的阴影挥之不去。我们应该像士兵备战,农人备农一样去精心备好我们的神圣一课。
备课需要师者有心,更要师者尽力。
文科知识往往需要用事实说话,感性形象的内容会多一些,一些小的故事却深藏着大智慧与大道理,“要占有更多鲜活的有说服力的材料除了多思多看以外,还没有发现别的办法”,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但我们不应该停止对知识的追求。胡老师更为令人钦佩的是他能合理的使用教辅材料,这就打破了本本主义,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尽信书不如无书”胡老师以自己的行动给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胡老师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就是一位有思想的导演,调动他们手中的每一位演员(学生)去演绎精彩的校园大戏。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他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能够真心的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声音,这一点使我自愧弗如。是啊,教师只有降低自己的身位,才能收获另一份真实。一个政治学科,他也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这不正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的心血吗?备课需要细化到每一个细节,备课应该先背课。料想到学生的演讲可能不会太好,他自己便先写一篇下水文,这着实需要一种勇气、自信与丰厚的学识。教师必须要从高位走下来,到学生中去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一位老师即便学富五车但每天若始终高高在上也定会遭人反感。“将军首先得是一位好士兵。”胡老师的做法更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与民同乐,方为大乐。
我知道,当一个人懒于思考,精神上的巨大惰性就会阻碍一个人的进步。“每一堂课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唯一的”,见贤思齐,我会尽全力为我的学生献上我的无悔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