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申报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的通知(大教〔2009〕84号)
2009-06-05
各区市县教育局,各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局直学校,各相关单位:
按照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精神,结合《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相关要求,决定自2009年5月25日起组织2009年课题申报工作。现将《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改革和校本研究为重心,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课题选题的主要领域和范围,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目标与方向,引导学校教师研究健康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二、对《课题指南》的有关说明
1、《课题指南》针对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指出了今年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申报课题时应紧密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既可原题申报,也可申报《课题指南》中未涉及到的经认真论证后认为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2、在继续鼓励广大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同时,特别鼓励研究者把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阶段开展研究,以便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同时,鼓励理论研究者和广大基层教师合作开展研究,鼓励研究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3、特别鼓励各普通高中、学前教育等相关单位和个人将近年来在课改等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梳理,申报规划课题,以使我市相关领域产出学术研究成果,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工作水平,推动我市相关领域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要求
1、材料要求:
课题申报者要认真填写课题《申请·评审表》(附件2),注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联系电话(手机号)等,并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方案内容要求有明确的研究问题、目标、内容、方法与步骤等。申报时递交的材料包括:
(1)《大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表》一式3份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2)《大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表》中的课题设计论证部分(活页)一式8份。
2、上报时间:自即日起至2009年6月30日止。
3、程序要求:
各区(市、县)教育科学规划办(科研室)和各局直属学校要周密安排好组织工作,及时汇总申报材料,筛选后按照表格要求准确填写申报汇总表(附件2),并按时将申报材料、汇总表及相关电子文档上报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市直属学校的申报材料直接报送)。
希各单位认真做好课题申报组织工作,并组织精干力量,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努力做到务实、管用、先导、求精、创新,为实现我市教育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联系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联合路119号607室 邮编:116021
联系人:马颖英老师
联系电话:84612642—16;15942618858
邮箱:dljykxghb@163.com
附件:
1、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
2、《大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
3、区(市县)、直属学校(单位)大连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课题申报汇总表
二OO九年六月三日
附件
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科研课题指南
为明确2009年我市教育发展的研究方向,结合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状况,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特制定《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科研课题指南》,供我市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选题时参考。在具体操作中,选题者可根据本人或本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立课题。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
1、构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体系的研究;
2、适应时代变化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制与机制调整与改革研究;
3、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学生品德发展新特点及对策研究;
4、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5、信息化时代学生品德发展新特点研究;
6、养成教育与劳动教育关系研究;
7、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
8、大众传播、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9、当代社会问题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影响研究;
10、不同学业成绩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研究;
11、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12、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3、关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14、新时期班主任素质研究;
15、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工作特点、规律和模式研究;
16、人本原理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17、优秀班主任个案研究;
18、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研究;
21、班主任职业技能专业化研究;
22、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
27、实施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8、学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
29、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3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1、学生心理障碍(含学习心理障碍)教育与对策研究;
32、心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33、心理辅导室的创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34、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发展与心理辅导研究;
二、教学
41、提高中小学生学习质量实验研究;
42、“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43、转变学习困难生个案研究;
44、中小学科技教育实验研究;
45、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46、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47、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问题研究;
48、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科教学思想创新研究;
49、克服学生厌学对策的研究;
50、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
51、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实践模式研究;
51、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办学模式研究;
52、城乡学生学业成绩差异调查研究;
53、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6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研究;
62、建设与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研究;
6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管理策略研究;
64、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三、教育管理与评价
65、家园共育的策略研究;
66、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分析;
67、探索名教师与学校发展研究;
68、名校长与学校建设研究;
71、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74、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
75、校长和教师能力标准研究;
76、教育科研的社会服务研究;
78、关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79、特色学校的建设研究;
80、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研究;
8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效用的研究;
82、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83、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综合评价内容、方法及途径研究;
84、课堂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85、中小学生素质全面评价研究;
86、中小学生体能评价标准研究;
90、校外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研究;
91、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92、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93、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地位、意义、任务和特点研究;
94、环境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目标、内容与方式研究;
95、青少年环境意识、习惯形成与培养研究;
96、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97、校园网建设的实践研究;
98、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效率研究
四、师资队伍建设
101、新课改后教师工作状况的调查比较研究;
102、新课程改革对师生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103、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提高教师素质对策研究;
104、教师聘用合同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研究;
106、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研究;
107、教师队伍实行岗位竞争、岗位考核与完善激励机制研究;
108、新时期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及其培养研究;
109、新课程实施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
110、教师劳动报酬及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111、教师行为规范标准与师德建设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