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开最后一次全校大会并教师论坛的时候,我很高兴听到校长说让所有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都写一份学习胡世民老师备课体会,并且校长要一一找老师谈话。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校长下力气了解老师,那么老师自然不由自主发自内心的想了解每一个学生。于是,我也有了逐一找学生谈话的想法。如今正在制定相关计划。
胡世民老师的《我是如何备课》的论文非常精彩,在教室论坛当下,我就认真听讲,同时感受着胡老师激昂向上的个人魅力。一个优秀的老师,总是用个人的魅力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无论学生还是同事,甚至我想也包括领导。今奉命重读胡老师此文,并一一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行为对照,感觉思路清晰,受益匪浅。下面我把胡老师的做法,我自己以往的做法和胡老师的比较,我的一些其他做法和我的打算分四部分陈述如下
第一,胡老师的备课重点思路。
胡老师备课强调了四个部分。首先,研读教材,多多占有教学材料,以达到融会贯通博闻强识的效果。在“通透”两个字上下足功夫。其次,课前精心构思教学设计认真书写教案。于“精细”上安排到位。再次,课前课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简单的交谈同时伴随着和学生共同的成长。关于这一点,校长在新学期伊始的会议中有特别提到。最后,课前预演下功夫。
第二:我的做法和胡老师的比较。
同样,我也从胡老师的文章思路的四个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首先,在研读教材方面。同是文科,英语同样也要占据广泛而丰富的材料。只是,这样的材料是以语言材料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英语教材灵活多变,当然基础语言知识同时也扩大加深了。我备课比较注重整体性,每个模块可能要由5-6堂课来完成,我通常每个模块我要全部背完,相关话题了解清楚后,才能够开始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我要先把整个模块的重难点确定下来,然后再逐一确定每堂课的重难点。只有整体有数了,几堂课才会通畅顺利的做下来。我的备课步骤类似于胡老师,也是课本教材—相关参考书—四处搜索相关知识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练习册习题。这里面,我的缺点是:第一,没有认真研读新课标,一直对新课标不怎么感冒,研究过一次,总觉得有隔靴之痛。第二,有时候懒惰,发现需要扩展的方面一时找不到相关材料就放弃了,没有追本揪源刨根问底的精神。第三,练习题方面,因为英语习题特点,再加上自己曾经在以往在做题方面下过功夫,所以有时候自负到认为自己的答案接近于标准答案,在组内素有“一语击毙”之称。然而对习题的分类归纳却有所欠缺。说实话,就算我再怎么是标准答案,也从来不敢先看答案后做题,更不敢不做题就上课堂。这几年新题辈出,略觉囊中羞涩了。
其次,我的教案如果跟胡老师比,恐怕要扔进废纸堆里了。其实教学是个比较严肃的模式化的步骤紧凑的面貌枯燥的东西,我却总是不由自主的为之加上灵活多变散漫的特点。应该说,在第一步备课的时候,我对课堂上的重难点时间分配学生活动课堂设计等等,完全已经心中有数了。但我没有把这些想法明确化写在教案上,只是做到了自己感觉上的所谓的“心中有数”而已。这个“心中有数”,经过十几年教学实践的锻炼,肯定是相差不远。但是,如果像胡老师一样,一一写下来,那么肯定会发现无数问题,无数需要精雕细刻的问题。或者公开课的时候,我能出一二精品,那么平时的课,多有粗制滥造的嫌疑了。应该说,教案那两页纸,跟45分钟一堂课比较起来,容纳空间太小了,那么能落笔记下来的两页东西,在我,就只能是重点的东西,或者提醒自己勿要遗忘漏掉的了。那么,那些精细的加工的产物,无法行之成案的,在头脑里的那本教案,精细化程度是我下一步要追求的目标。
再次,教学预演,这个阶段基本被我荒废了。因为我没有把课堂上大部分要说的话背下来,所以有时候会啰嗦,有时候会磕巴,有时候会故作沉思状其实是在想下一句怎么过渡。我忽然发现,以往的课堂,我曾用自己肤浅的小聪明和所谓的随意应变的“智慧”掩盖着课堂预演方面的匮乏,课堂这么累,原来这个错误一部分完全在于自己的疏漏。
最后,课前课后与学生沟通。我爱我的学生,但是我还是经常当“彩铃”---就是踩着铃而来的意思。不过,好在我来彩铃去不彩铃,下课后,我习惯性的会按个的扫几眼爱问问题的同学,得到了他们的目光暗示或者相关信息,才会放心的离开。有时候也会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激励教育批评表扬等等。不过,我却很少主动问他们是否跟得上我的教学节奏,能否适应我的教学特点,能否听懂练会。受胡老师启发,今后我要把这一点作为每次和学生交谈的必问问题。
第三:我的一些做法。
1,我坚持在课后写一篇小型总结。包括三项内容:今日重点,学生表现和今日作业。然后,把总结单子交给课代表,开始是贴桌子上,后来积累多了,就放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面了。这样我完全可以随时调看以前的记录。里面的东西可以当做课后总结对待了。坚持做下来,虽然目前看不出有什么效果,学生仿佛也没有人看,不过,至少我能每次都把这堂课回想一下,也算是一个好习惯吧。
2,对于作业,这学期我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学生作业本的破损程度和总体交作业的数量可见一斑。经验说:作业抓的越紧,交作业的学生数量越多越齐全。作业翻的越勤,作业本损坏程度越严重。这两条都达到目的了。我的要求是:单词和词组有写错的,罚写十遍。作文和造句子,学生能自己改正的,我画个标记让他们自己该,估计自己无法改正的,我替他们改好。如果我批了,给他们把错误的画了,他们必须在第二天交作业的时候给我修改好。凡是罚写的和改写的,我会第二次批。第一次批我用红笔,第二次我用粉色水性笔,这样可以区分开来。当然,这样无形中等于加倍了我的批作业量。因为我要看好几份作业同时。几乎每天,至少要有两三个小时时间放在批作业上。如果遇见没罚写或者没改正的,一开始我班级点名,后来是自习课点名。最近我使出杀手锏,我下课把他们喊出来,让他们带着笔出来,趴走廊窗台上或者墙上写。只要这边下课铃一打,我马上拎着作业本冲班级去,无论是什么课下课,争取让科任老师看见他被喊出来。然后让全体高一学生都看见他们下课被老师罚,男生女生男老师女老师男主任女主任的来回走,都看见他们在挨罚,他们肯定有压力,下次就会记得写了。当然,经过我的努力,我认为,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的作业,已经搞的很好了。至少我还自我感觉不错。虽然校长也说过“别自我感觉良好,还差远呢”。当然,我同时已经学会了把学生抄的作业上写着“我知道你是抄的,因为我一不小心找到正版了。但是,我还是认真的批了。”“你最近一段时间状态不好,我很担心”“这次答的真是不错,恭喜你的进步”“我怎么琢磨都觉得这作文有点眼熟,要不然你把这段重写一下如何?”有的时候我自己看着学生作业都觉得眼晕,因为可能一页纸上写好几个日期,日期还前后颠倒着,有时候还有他写我画他改我又改的四中字体颜色,我承认,确实有点乱。但,我努力中。这个做法坚持了下来,觉得太累负担太重,正琢磨着新的调整和变化,因为我知道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累死,更不是把老师累死。
3,鼓动学生做阅读。鼓励他们,他们还是不做,我就提建议。我说“市场上那么多的阅读书,你们买两本来,比如书虫系列就很好,每天坚持读,日久天长就会改变。”他们有的还真听话,就买了。我就给他们提供优惠条件,我要求他们把书放在我这儿,因为书虫系列的书是英汉对照的,我就让他们交三本书,每天撕下来三页给他们看,第二天发下面三页,他们如果有问题就画下来,随时抓到我就问。这招儿果然好用,一开始只有一个男生跟我走,现在已经发展成每个班都有四个学生读了。无论如何,这也是对班级学生的一种暗示和引导。就算只有一个学生跟我走,也是好的,是不?
4,上课讲练习题题,我本着学生讲的原则。五道题为单位,学生说答案,错的我纠正,我讲,正确他负责给大家讲解。完型和阅读让同学先说文章大意,然后再说题。这个思路比较成熟,效果也还可以,效率也还算满意。一开始学生存在瞎喊的情况,后来就好了。说实话,这个办法是跟方老师学来的。
5,晨考制度一直在坚持。期中考试之后,我们班考出了全年级第一名,所以,我组织学生自愿进行了PK大赛。效果还好还好。管结果什么,告诉他们做题是关键。只可惜,七班的晨考制度因为抢时间的老师多,而我又没提前来,自习课总是抢不到,运作起来比较费力。估计本学期同样存在类似情况,要想出应对策略来。
6,有些流产的想法,很遗憾。比如作文续写,比如课外阅读等。小组项目在7班进行下来了,但是在三班还是流产了,很遗憾。后期阶段,小组互助也没完成,虎头蛇尾,前车之鉴。
7,我最大的问题是:对课堂管理力度不够。面对淘气的学生,明显态度温和手段疲软无所措手。应该说打骂体罚学生这样的错误我肯定不会犯,我信奉温和的环境改造人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不温和的招数。这方面我很头疼,还希望校长提出宝贵可行的具体建议。
8,我和胡老师都有一个问题:说话太快。胡老师能够改正,我却还是顽固着。希望自己时刻警惕,不断提高。
第四:本学期的打算。
根据上面的对比分析和陈述,这学期我要在背课标背高考,精细教案,课前预演和学生沟通四个方面多下功夫。上学期的作业批改,总结,晨考,阅读,习题讲解方面的成功经验,继续巩固应用。望着这个学期具体方法,此不赘述。当然,根据我个人的特点,我还是盼本学期能有灵光突现的妙招,从而得到教学中的快乐。
最后,好久以来,我最大的期望还是在课堂管理方面有大幅度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