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 > 校本研训

【论坛连载9】张冬芳老师: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时间:2016-03-02 15:32:21  发布人:  点击:7214次

 

作者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学士学位,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省科研骨干。全国示范文学社指导教师。

曾在国家省市等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2012年论文《故都的秋独特意境的探寻》发表在《中学语文》上,2015年论文《高中生质疑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 》发表在《中学语文》上,《依附与背离: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浸透和演变》发表在省核心期刊《社会科学辑刊》,《片言居要  言简意赅》发表在《教育学刊》,论文《高中生作文学困生认知结构诊断与干预实验研究》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等。获奖论文有《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人文精神摭谈》《校园文学写作指导案例分析》《学生主体地位在社团活动中的研究》《校园文学课题引领,打造特色学校》《高中生文学社团自主管理模式》等,参编校本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导读》。

主持过国家级课题,参与国家教育“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多项,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社团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成为主研人员。作为课题的主要执行人,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课题的子课题《作文教学和校园文学活动研究》中承担结题任务,2013年顺利结题。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的子课题《校园文学与阅读教学研究》,2014年顺利结题。2014年作为科研骨干,申请省级专项课题,《高中生质疑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被评为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 JGZXQCA023。

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任务,2009年《现代散文的小与大----单元整合作文训练》市级观摩课。2012年所授《咏怀古迹》一课在大连市高中语文学科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在首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示范校园文学社模范指导教师2010-2011年度校园文学委员会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会员。指导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大赛中获奖。指导学生在大连市中小学“红诗辽宁·激情大连”诗歌咏诵暨第三届大连市中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在“为学杯”“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中获奖。

2012.2012被评为大连市社团先进个人。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记午荷文学社的特色活动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张冬芳

接受任务之后,我翻看了六年来文学社的老照片,视频和一些文字资料,多年的不易与努力,沉积许久的感情真的难以抑制,不禁潸然。经历过,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珍惜。谨以此文献给与午荷一起成长的那些人。------题记 

2015年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很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勇敢。”每每我都笑着回答:“是吗,我没想太多。”是啊,很多时候,我想得都不多,反而成就了我想做的事,亦如社团工作。就凭着这样单纯的想法,一干就是六年。

话得从头说,09年语文组接收一个课题,我是负责人。这个课题要求学校要有文学社活动。领导就说,你负责成立个文学社,名字你起吧。我没有多想,就这样应承下来。谁知起初没想太多的应承,却不容我在从事社团工作中不想太多,不仅要想的很多,还有做的很多。记忆的闸门一打开,那些人,那些事,就像电影一样又呈献到我的面前,文学社的确让努力的做事的年轻人有了骄傲的青春。

首创的“三位一体”加“台下同学互动”的活动方式赢得了满堂彩。

“光与影 声与色  青春纪念册”活动,是一次由彭石梦和倪妮主持的名作推介活动,在文学社活动史上堪称经典,在我的记忆中也特别深刻。所谓的“三位一体”是指主持人、学生和老师。“三位一体”加“台下同学互动”的活动方式,的确改善了活动的活跃度,深刻度和参与度等问题,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活动总结中我是这样写的:我们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探讨活动内容,每天中午12点半到1点十分在会议室里,对白、背景音乐、如何衔接、开头结尾、场内互动、分场主持人的切换等等都是我们商议的议题。(花絮)从现场表现来看,学生表现十分从容,说得头头是道,分析也很透彻。那次活动,前来参加的同学也格外的多,六楼会议室爆满。从会后的反馈来看,选票共90张,有效票为89张,满意票为81,一般为5张,弃权票3张。满意达到91%,可见活动从策划到内容及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得到了校领导和同学们的好评。

记得每每有活动,前两周就要准备,中午,会议室,活动涉及到的人要到场,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正式的活动基本是两节课,活动之后,我和主要负责活动的学生总结活动的得失,等收拾完会场后再回家。这样基本都是六点之后了,那时自己也没有觉得有多辛苦,反而还有些小兴奋,记得这次活动后坐出租车回家,还想着活动的情形,写了篇随感,其中有这样的文字:“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富有激情的。青春的美丽源于生活的感悟,青春的激情源于生活的希望。是你们使午荷文学社拥有希望,拥有信心。 感谢你们为文学社的付出!”自己现在读来,内心还是很澎湃的。

这样的形式上的特色,后面活动中也有传承,比如有着对抗思维的“辩论赛”,在文学社的舞台中它有了更为新颖的形式。为了解决社员的参与热情,我们的辩论赛除了大会主席和八位辩手,还增加了各方的智囊团。这小小的创新使全场都沸腾了,获得了很好的参与效果。从反馈中可以看到辩论赛这种知识性思维型很强的活动得到了宣传和普及,原来只能在电视看的场景其实自己也能做到,学生的热情很高,有的点评也有些专业水平的意思。

做品牌社团是午荷的目标,所以社团活动内容都具体自我特色。

1.外出活动是我社活动的特色,也是一直以来引以为骄傲的主打活动。

外出活动主要是我社踏青活动。这项活动的组织基本上是由学生提出活动设计,这包括内容设计,线路安排及安全问题等,而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会对其进行可行性的判断。指导老师是学生活动强大的后盾,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了保障。我社组织过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踏春活动,金石滩踏青活动,参与2011年大连校园媒体展览会。高超,李雪伊,武侠,胡大泓,唐铭骏,马胤哲等人功不可没。当时的组织部长马胤哲,找赞助,拉关系,解决一些资金问题。外出活动特别锻炼人,也考验社团组织者的能力。参与活动设计的学生在活动之后,要写总结,并提供了一些问题参考,负责学生要有反思的习惯,并为以后的类似活动提供样例。

    2.社会活动的系列化是特色社团活动的很成功的尝试。

做文化传承的社团文化,一直是设计活动的思想。固有的优良传统如果得不到传承的话,导致社团文化断裂和脱节,将会影响社团的生命力。2012年午荷尝试设计系列化社团活动。校园短剧表演贯穿了整个学期,他的系列化有助于活动的完整化和系列化。学生在设计活动时能够关注活动的连续性,设计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活动的情况,以保证此次活动任务的完成。在最后两次的汇报表演,还有老师的助演,学生表演格外精彩。社长邢思博的准备活动做得很有序,请评委,制定评分表,全程录像,这保证了表演正规正式。《孔雀东南飞》《威尼斯商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林黛玉进贾府》,这些经典的作品,经过学生的演绎,却是另一般的精彩。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能够得到自己努力换来的证书,表明自己经历过,和同学们在一起创造过,无数个中午,在那个小小的教室留下他们的足迹,有迷茫也有欣喜,这种感觉或许永远珍藏在高中生活的记忆中。除此之外,像2010年的诗歌原创演绎比赛,2011年的元旦诗歌年会,2013年和2014年圣诞晚会都具有传承的意味。

3.多元的社团活动,是一个成熟社团的标志。

文学社自成立以来,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纳新类的,访谈类的(六一话童年茶话会等),知识竞赛(汉文化推广知识竞答),辩论赛,读书会,知识介绍类(万圣节、广告那些事等)、推介会,圣诞PARTY,看电影写影评,征文类(我的读书故事),汉字听写大会,电视散文等,活动呈现出来越来越成熟的态势,这和社团拥有一批支撑起社团的骨干精英是离不开的。在文学社的活动初期,几次活动的磨练,涌现一些能够搞起活动、有组织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如:彭石梦,倪妮、曲琳、徐雨童、任洁文、王蔚兴、胡大泓、高超,武侠,马胤哲,邢思博,王言等。2010年的社团活动,再不是指导老师的大包大揽,从“光与影 声与色 青春纪念册”活动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社团骨干们的精心的准备。我曾经在文学社《“光与影 声与色  青春纪念册”活动策划》一文中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文学社团队”这个团队包括指导老师和社团骨干成员。这个团队需要对活动前的调查、主题的确定、形式的可行性、器械的准备、意外情况的预料和反馈情况调查等几方面做详细的策划和准备。这一阶段活动是文学社团队的合作活动,指导老师在这一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2010年的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踏青活动、2010年的“辩论赛”等都属于这个阶段活动。到了2010年的下学期,午荷文学社活动更加精彩。这得益于午荷骨干的成熟。尤其以“武侠”为社长的第三届社团骨干,他们的成长和成熟的确推动了社团活动的发展。像组织部长马崟哲卫云晶、宣传部长姚君如高雪 、编辑部长徐晓颖丛珊等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责任心和很高的领导能力。这个阶段的某些活动我们可以“学生自主设计活动”阶段。如2010年的纳新大会、2010年圣诞联欢会设计创新点很多,获得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校园里刮起了文学社的热风。总之午荷文学社的活动发展的特征是最初的“执行指导活动”到“团队的合作活动”再到“自主设计活动”。从中可以发现指导老师的作用从最初的决定作用到主导作用再到辅助作用,这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结果,也是社团活动的意义所在。

社团活动卖校刊以前是学生最愿意参加的活动了。值得一提的是王言的一篇文章《谢谢16中校长,谢谢您的包子》,是写她卖完校刊后的经历。他在文中这样写到:“到了16中之后,接待我们的学生告诉我们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他们学校的第八节课是校本课。这无疑给我们的买校刊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第一,我们不能在人家上课的时候贸然进入,这样会有损学校的形象。第二,如果我们选择等待,待他们下课的时候去买,仅仅十分钟的时间,销售量可想而知了。组长毅然选择了等待,不管怎么说得把学校的形象放在首位。“过了一会儿组长从校长室走出来,手里多了一样东西,走近一看是五个热腾腾的大包子。我们都有些尴尬和不好意思,我拿过包子走到办公室门口问:“校长您不吃吗?”校长抬头笑着对我说:“没关系孩子,我这还有呢,你们还没吃饭吧,别客气,吃吧!”曾以为校长是个不招人喜欢的角色,可没想到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词汇也可以用到校长身上。”

我读过之后,为我们文学社的同学们的灵机处理能力叫好,也为校长关爱学生的行为而感动。这次经历让学生懂得如何获取别人的尊重,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自强和更好的尊重他人,这样的教育课是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这就宝贵的收获。

做社团工作几年下来,似乎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是忧心忡忡,压力很大。从开始拿着自己的磁带的那种录像机跟拍学生的活动,到现可以随时随地的拍却没什么可拍;从开始的半个月午休时间和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到现在的没有机会讨论,因为大家都很忙。一度自己也想图什么呢,干脆放弃吧。既然不是自己梦想的样子,为何在此苦苦挣扎呢。可是就是过不了自己的感情关。可惜,舍不得。

李校长说,活其实都是为自己干的。这话我认同,在做社团工作的期间,我想了很多问题,写了很多论文,如《高中学生社团自主管理模式初探》,《社团的自主发展特点和制约因素》《构建文学校园中,社团活动促进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社团活动设计系列化及注意问题》《谈一谈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等,这些收获就是我的财富。

苏校长经常说要做学生的贵人,在此,我也想感谢一下在午荷发展中的那些贵人:冯坤和董晓娜老师,一直午荷的陪伴者,能与午荷同风同雨;感谢曾经和我一起为午荷付出努力的刘洪禹,王丹,李海晶,张敏,田华丽老师们,曾经的与共,将化作永远的珍藏;感谢语文组全体老师为午荷“刷脸”买校刊。同时也感谢王鹏主任和纪红老师对本期校刊的支持!特别感谢团委和科研室能给予的平台,感谢所有的一直关心和支持午荷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午荷”来源于台湾作家洛夫《一朵午荷》,午荷名字取意为“这里是懂得欣赏你才华的地方。”因为懂得,才会欣赏;因为欣赏,才会珍惜。让我们的心酸悲苦换来的是留有青春意味的小幸福,这样就值得。